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693(2 / 2)

刘辩看完内容,在去看最后文章的署名,只见其上写了几个字,武陵人潘濬。

刘辩对着杜如晦问道:“如晦,怎么此次科举,除了徐,豫,兖三州,也有其他州郡的人才参与吗”

杜如晦连忙吐出嘴里的食物,拱手回答道:“有,但不多,他们大多是来自荆州,青州的人才,年纪尚轻,应该是没有赶上朝廷的科举,所以参加了彭城的科举”

刘辩点了点头,说道:“哦,这个潘濬,应该是荆州从事蒋宛的表弟吧”

杜如晦惊讶道:“陛下知道此人不过他就是蒋宛的表弟。”

“嗯,你继续吃吧”刘辩点了点头,没在回话。

其实刘辩没听说过潘濬,之所以知道,乃是因为后世的记忆,潘濬在三国演义里毫无名气,其实是一位大才。

历史上刘备入川,留下关羽镇守荆州,掌荆州事务,当时的潘濬乃是荆州从事。而刺史的职位是由刘备挂着的,也就是说,刘备入川以后,荆州是由潘濬掌政,关羽掌兵。

后来吕蒙突袭荆州,关羽被杀,而潘濬自然落入江东手中,一开始潘濬不远投降东吴,后来是孙权亲自出马,才折服了潘濬。

而潘濬事东吴以后,才能也慢慢的显露出来,刚开始还是负责镇守荆州,管理荆州事务,期间还重创了荆州境内的五溪蛮,后来入京为官,担任太常九卿之职。

而潘濬为人刚正不阿,一心为国,屡次劝谏孙权,朝中的权臣都畏惧潘濬,当时在东吴,他与陆逊,顾雍等人齐名,孙权一度还想让他担任丞相,可以说才能不下于陆逊,顾雍等人。

如果这个时代,没有汇聚了各大时空的顶尖人才,在刘辩看来,潘濬担任个一州的刺史,是没有丝毫问题的。其实三国后期的人才,其实也非常厉害,并不逊色于前期。

只是三国前期天下大乱,诸侯割据,人才能有更多的机会显露其才能,所以留下的事迹更多罢了。到了三国建立,天下安定,那些后期人才都在治理地方,若是像前期一样天下大乱,他们也能像荀彧,荀攸这些王佐,谋主一样功成名就。

收获了潘濬这个大才,可谓是个开门红,刘辩心情不错,放下潘濬的考卷,又拿起一卷看了起来。

这一次,刘辩直接看向最后的考生名字,这一看,刘辩不由得笑了:“朕的大舅哥也来了”

第1148章诸葛狗

却道刘辩为何发笑,却是因为考卷最后落款人的名字乃是陈郡人谢攸。

谢攸刘辩没有见过,但是却听过,因为他是谢道韫的兄长。

由于当年刘辩隐瞒身份与谢道韫私定终身,让谢道韫的父亲谢奕不喜,因此当赵匡胤和刘辩同时上门,请谢安出山时,谢奕便赌气投靠了赵匡胤。

不过谢家家大业大,单单谢奕便有十几个子女,谢奕的这些子女大多连同谢安,都举族迁到了南阳武当县落户,比如谢玄,谢渊等人,算是投靠了刘辩。

但谢奕也有几个儿子孝顺,留了下来,在赵匡胤身边效力。

可是当初赵匡胤想要的只是谢安,谢安走了,赵匡胤对谢家剩下的人便不怎么上心。谢奕乃是火爆脾气,感受到赵匡胤的轻慢,谢奕一怒之下,又带着几个儿子回了老家,不仕赵匡胤。可刘辩那边已经得罪了,谢奕是个爱面子的,却不肯在拉下面子去投靠刘辩了。

想不到此次科举,谢奕居然让自己的儿子,也来参加了。

刘辩又看了看谢攸考卷中的内容,写的也还算全面,条理分明,也为治理三州提了不少良策,如果满分是一百的话,潘濬的答卷可以给九十五分,那谢攸的答卷差不多可以可给九十二分上下。

谢家的人才着实不少,哪怕留在谢奕身边的那些谢家后辈没有谢安的教导,也能够如此出类拔萃。刘辩不由得有些期盼,希望他的子孙们,也能像谢家一样,人才犹如芝兰玉树一般,如此汉祚也能延续的更长一些。

刘辩放下了手中的考卷,又对着杜如晦问道:“陈郡谢家,有多少人前来参加科举”

杜如晦拱手说道:“陛下,除了谢国舅的亲子三人之外,还有十数名谢家旁支,共计不下二十人,这些人的才能都算不错。由于他们是一起报名参加科举的,正好一个谢家子弟的考卷被我看中,所以这些考卷之中,多数是谢家考生的答卷。”

“哦”刘辩闻言缓缓打开剩下的考卷,翻来一看,果然大多是谢家学习的答卷。如此一来,只剩下几卷,是旁人所答,刘辩一一翻来,见不是什么名气出众的大才,考卷也毫无新颖之处,不由得有些失望。

豫州向来是世家林立,文风鼎盛,颍川郡更是天下文学的中心,可惜此次却没有出现多少大才。

不过刘辩也不气馁,因为这些人才其实早就投靠他了,投靠赵光义的,此次拿下豫州,也都属于他了,剩下来的,多数是些小鱼小虾,没有什么大人物。

殿下杜如晦也用饭完毕,吃罢,便起身告退:“陛下,科举那边还需要微臣照看,在下告辞了。”

“嗯,你下去以后,命人准备一些礼品,陈郡谢家以前基本上随谢安搬迁至南阳。如今来了二十多个,基本上是谢家所有的青年后辈了,可见朕的岳父是在向朕示好,所以你准备一些礼品给朕送过去,等朕有空,在前往探望。另外,剩下的考卷你们尽快检阅完毕,挑选出上乘之作,送与朕看。”

“微臣遵旨”杜如晦拱手退下。

下午的时间,刘辩却没有去看武举了,而是静下心来处理公务。

这段时间,三州的官吏大量空缺,政务一直是处于不工作状态,各城池,村庄都是派遣了兵马维持秩序。

如今科举已经开始,很快就会出现一大批人才需要调度,所以刘辩需要尽快弄清楚各郡县空缺的职位,到时候再挑选人才进行任命。

到了晚上十分,杜如晦又送来许多考卷,下午的时候,他们已经将考卷全部检阅完毕,送来的,皆是上乘之作,大约有近五十卷左右。

这一次没有让刘辩失望,这些考生之中,还是有几个人才的,比如蒋济,赵俨,桓范,诸葛诞等。

这几个人的才学是不下于潘濬的,甚至更强。

比如蒋济,历史上是曹操的心腹谋士,当荀彧,荀攸等人病故,程昱年迈时,蒋济与司马懿就是曹操的谋主了。比如第一次合肥之战,就是因为蒋济的计策,而战胜孙权的,又有襄樊之战,又是蒋济献策,联合东吴,导致关羽兵败被杀。

并且蒋济还活的长,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战后病死,乃是曹魏四朝元老,三公重臣。

而赵俨,也是曹魏的三公重臣,四朝元老,在政治上建树坡高,还善于调节文武的关系。襄樊之战,乃是曹仁的军师,多亏赵俨的计策,曹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桓范,在历史上是曹爽的智囊,曹魏大臣,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