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127(2 / 2)

“怎么讲”

“主子您看,他做生意是为了留住百姓,是为了换取硫磺再有,世人都想着拿最好的货物,卖最高的价钱,张大人却能退而求其次,不容易啊”

内廷大总管惜字如金,能如此帮着张恪说好话,简直空前绝后。

万历听得很满意,笑道:“张恪,陈炬说的这两条,也是当好臣子的诀窍。眼睛里面要有大局,要能做难事苦事。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做了多少,朕都看在眼里,不会亏待你的”

说话之间,西洋进口的自鸣钟突然铛铛铛响起按照西洋钟点,已经到了十二点。

“陈炬,你去传膳吧,朕要和张恪吃一顿。”

赐宴

对于一贯懒散,而且讨厌和大臣打交道的万历来说,这绝对是旷世的恩典就连首辅方从哲都没有这个待遇

不过万历却没有觉察,他只觉得张恪这个年轻人怎么看怎么对眼,说话也不像其他人那样皮里阳秋,是个赤诚的好孩子

御膳不多时就送来了,万历病着,只有八杨精致的小菜,还有一盆粥。

陈矩笑着给万历盛了半碗,然后又给张恪盛了一碗。

“哎呀呀,陈公公,小子哪能让您给盛粥”张恪慌忙站起。

“坐吧,别看外面那么多人叫他老祖宗,在这里他就是一个奴婢”

万历笑着说道,张恪却不敢这么想,他毕恭毕敬接过了粥碗,千恩万谢。万历喝了两口粥,吃了一点小菜。

突然漫不经心地说道:“张恪,你几个月之前根本就没病,你欺君了”

“啊”

一口菜堵在嘴里,上不去下不来,张恪的身上冒出了冷汗

第一百七十四章做个戚少保月末求票

天子一怒,流血百万,伏尸千里

欺君两个字出口,张恪脑袋翁地一声,趴伏在地,汗流浃背。

“臣,臣知罪”

万历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微微一笑:“别急着请罪,朕的御医都说你真的病了,又过去这么长时间了,没法治你的罪的”

“不”张恪突然坚定地摇摇头:“陛下,在去年的时候,小臣还不过是连秀才都考不上的废物。如今已经身为参将,又得到圣上赐宴圣上待小臣天高地厚,小臣可以对任何人说谎,唯独不能欺瞒圣上请陛下治臣的罪”

张恪说着,老老实实,拜伏在地上。

弘德殿内,针落可闻。站在万历身后的老太监陈炬脸上露出一丝微不可查的笑容,侍奉万历这么多年,他太明白皇帝的心思了。如果真想治罪,压根就不会召见张恪。

他都忍不住给张恪叫好,小家伙主动认罪,在万历看来,那是一片赤子之心,非但不会被罚,还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

果然万历沉默半晌,突然笑道:“起来吧,那个时候,若是不装病,辽东的文武也不会放过你,有些人打仗未必能行,内斗却是一等一的高手朕不怪你,不过”

万历语气突然一变,厉声说道:“如今朕撤换了熊廷弼,又让你的老师洪敷敎当了巡抚,你也该到前线替朕拼杀,剿灭东奴吧你莫非还想推脱吗”

“小臣不敢”

张恪脑袋里快速的旋转,万历能见自己,就是一场考试,他肯定不至于危险,但是七十分和九十分是完全不一样的万历给予的信任越大,自己的舞台就越宽广

张恪想到这里,咬了咬牙:“启禀陛下。臣只要还有一口气,就愿意替陛下厮杀,哪怕马革裹尸,也绝无怨言只是”

“只是什么,你怕死吗”

“怕”张恪道:“臣更怕出师未捷,耽搁了陛下的大事,臣万死莫赎”

“嗯”万历长长出了口气,叹道:“张恪,你是觉得大明的军队还打不赢东奴女真吗”

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如是说打不赢。就等于是弱了大明的威风,小觑皇帝;可是若说打得赢,那为何装病不敢上前线,岂不是欺君的罪名又坐实了

张恪额头都是汗水,拼了

“启禀陛下,我大明自从开基立业以来,北赶蒙元,五入大漠,七下西洋。宣天威于海外。扬盛德于异域。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烈烈大明雄风,远迈汉唐到了世宗皇帝,倭寇猖獗,前后十余年之功。东南复归祥和。本朝从万历二十年,至万历二十八年,三大征无一不胜。圣明吾皇,重塑大明天威”

“小臣以为,天朝大明,无有不胜,区区东奴,不及蒙元远甚,也不及倭寇狡诈奸猾,剿灭不难大势如此,然则老奴积蓄兵力数十年,手下虎狼之师,凶顽之徒,窃据苦寒之地,非是一日两日可灭,若想大胜,必然苦练精兵,广积粮草。兵壮,物丰,再委托一知兵大将,或是三年五载,或是十年八年,一定能光复辽东”

“此之谓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张恪越说越激昂,万历的老眼也放出了光彩,尤其是听到了最后两句,老皇帝竟然不自觉地生出知己之感

说的多好,非是大心胸,不能有这番见解

“陈炬,你觉得他说的如何”

老太监笑道:“老奴哪懂得军务,不过听张大人一说,老奴觉着早晚我大明都能胜过建奴。”

“嗯,没错”万历笑道:“张恪,有人建议朕以十八万大军,一举荡平建奴,你以为如何”

“陛下,臣以为此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张恪毫不客气地说:“辽东苦寒之地,建奴亡命之徒,岂是一战能赢的若迁延日久,消耗巨大,我大明难免会不堪重负,甚至被建奴所趁,徒增奴势,消耗军心。”

陈炬皱着眉头,替万历问道:“张恪,倘若真能一战而胜,辽东岂不是立刻恢复安宁哪怕消耗大一些,也值得做”

“不,臣以为辽东非是我大明和老奴两家而已还有蒙古插汉部的虎墩兔汗,他手下控弦之士数万人。纵使我大明倾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