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轻蔑地冷笑:“就凭你豪格,毛文龙狡猾的很,兵派的少了一点用处都没有。”
“那就多派一些”
“糊涂”皇太极猛地一拍桌子,吓得豪格打了一个激灵。
只听皇太极怒斥道:“不论是生女真,还是毛文龙,他们都是疥癣之疾,真正的心腹大患是张恪,是义州兵最凶悍的兽王没有出手,急着对付喽啰,有什么用”
他这几句话,彻底吓住了豪格,也吓住了范文程。
难道这些攻击都是前奏,真正的大戏还是张恪,他难道要举兵收复辽沈
一想到这里,宫殿之中的温度又下降了两度,豪格天不怕地不怕,可是提到了张恪,他的脖子却直冒凉气,广宁的记忆实在是太可怕了,可以说积攒了多年的家底儿几乎损失殆尽,大金国彻底被打回原形。
“皇阿玛,张恪,真的会动兵吗难道他就不明白唇亡齿寒灭了大金,他的下场可未必好明廷是不会放过他的”
此话一出,皇太极难得露出了赞许的目光,一摆手,让豪格扶他坐起来。
“总算懂得用脑子了,不过张恪这家伙心机深沉,想要劝说他改变主意,那是难上加难。可是明廷不缺蠢货,朕早早就派了议和使团,从蒙古绕道进入大明,相比此时明朝的君臣应该知道朕的诚意了”
皇太极猜的不错,就在一个月前,朝廷扣下了张恪对建奴用兵的奏折,同时将一份皇太极的国书明发六部九卿。
在国书当中,皇太极用最谦卑的姿态宣称野猪皮起兵反明是一时糊涂,而且自知罪孽深重,愿意向明廷请罪,称臣纳贡。甚至答应派遣质子,还答应让出辽沈,只要给他们一块安身立命的地盘,金国愿意替大明戍守边疆,抵御来自北方的侵略
这份充满了谎言的国书竟然打动了朝堂不少人的心,既然能兵不血刃,就解决辽东,何必再浪费国帑民财。尤其是越是打仗,武将的地位就会不停提高。眼看着张恪尾大不掉,难道还真把他变成当世的曹操吗
一连半个多月,从科道言官,到六部九卿,纷纷上书,建议接受皇太极的投降。并且称赞此举必将海晏河清,天下太平,肉麻之词,简直让人作呕
而通政使洪敷敎的府上聚集了十几位官员,其中有一个年轻人正在大声的疾呼。
“卑鄙,无耻平辽公一颗公心为了朝廷,亲冒矢石,扫平建奴可是当朝衮衮诸公,宁可相信建奴的鬼话,也不信将士的忠言,辽东被他们出卖了,百万翘首期盼王师的百姓被他们卖了祖宗的江山社稷也被他们给卖了我们还能忍下去吗洪大人,您可要说句话啊”
第四百七十四章抗旨
不得不说,皇太极虽然斗不过张恪,可是他对大明朝堂还是看得很明白的。那些大臣都是勇于内斗,怯于外战,提防武将远胜过外患。
在这帮人看来,朝廷的面子最为重要,因此皇太极摆出了最谦卑的姿态,甚至同意取消国号,让出辽沈,甘心接受明廷册封,充当边疆的屏障。
如此一来,就给了朝堂诸公一个和平解决辽东问题的希望。能不用武力,就取得如此胜利,正是天朝赫赫武功的展示,正是明君贤臣在朝,四夷宾服的证明。是足以彪炳史册的大功业,简直比打了胜仗还让人兴奋
要知道打仗就要花费无数粮饷,打赢了要犒赏三军,要升官进爵。自从张恪崛起之后,光是总兵就多了十几位。要是让这些骄兵悍将继续发展下去,把建奴彻底灭了,那还不得封王
好不容易压制下去的武夫又会再度左右朝堂,这是大多数文官都不愿意看到的。就连阉党内部也是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向魏忠贤进言,反对动武,主张议和。甚至提出派遣大学士前往辽东,主持议和事宜。
当然官员们也学得聪明了,他们没有把矛头对准张恪,只是说朝廷如蜩如螗,国库空虚,兵民疲惫,一旦开战,兵连祸结,全胜最好,可是一旦受挫,损害朝廷威名不说,还会让辽东的事情继续糜烂下去云云
面对朝堂上的论调,可是气坏了一批人,他们就是以洪敷敎为核心的辽党成员。陈民情是天启二年的进士,他的祖籍是在沈阳,就在他考中进士的前一年,沈阳失守,全家人狼狈逃窜,一路上丢弃了所有家当。伯父和两个叔叔被杀,好不容易跑到了广宁,父亲又一病不起,躺在街头等死。
多亏了当时张恪和王化贞果断采取措施救济,陈民情的父亲才保住一条性命,得知陈民情是举人身份,张恪又特别出钱,资助他们进京考试,和邓文通一科中了进士,入朝为官。
辽东出身的进士数量有限。就算张恪不惜买通主考,到了目前为止,也只有十几个人,但是辽东的进士都背着国仇家恨,和那些醉生梦死的同学不一样,他们熟悉军务,用功刻苦,一心想要光复故土。对于辽东的形式也有着清晰的认识。
陈民情站在大家的中间,强压着满腔的怒火。冷静地说道:“据我观察,皇太极所谓的议和,根本就是一场骗局。他如今后方不宁,平辽公又准备起兵征讨。内忧外患。他毫无胜算,就只能抛出议和之说,根本就是缓兵之计。”
另一位新科进士张国臣赞同地说道:“的确如此,只能朝廷鬼迷心窍。光想着不打仗就拿回辽东。”
“那是痴人说梦,皇太极奸雄之性超过乃父,岂会轻易认输议和何等大事。公文往来,互相讨价还价,没有三五年,甚至十年八年,都别想成功。就拿本朝和俺答汗议和来说,从嘉靖朝一直到了隆庆朝,前后二三十年,直到俺答汗死了,才算安宁下来。鞑虏没有一丝廉耻信义,一旦开启议和,我方束手束脚,他们反倒如鱼得水,趁机占尽便宜。”
陈民情说完,冲着洪敷敎躬身施礼,说道:“大人,您老该拿个主意才是”
洪敷敎没有说话,从怀里掏出一份书信,送到了陈民情的手里。
“你们大家伙都传着看看吧,这是永贞给我的密信。”
一听说平辽公送来的消息,大家伙都凑了过来,仔细看着。上面的内容并不复杂,只是说根据情报,皇太极派遣岳托护送两个女儿前去面见林丹汗。大家都不是笨蛋,稍微一想,顿时明白了其中的可怕。
“洪大人,难道说皇太极要和林丹汗结盟”
“没错,他们都败在了永贞的手里,如今义州兵越来越强,此二獠联手也未必不可能。”洪敷敎叹道:“以老夫观之,所谓议和,恐怕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而已”
“果然如此,老大人,我们这就上书,坚决反对议和”
在场的十几位进士异口同声说道
相比京城辽东官员的愤怒,在辽东大地之上,一股更强大的怒火燃烧起来。
“朝廷要和鞑子议和”
“乡亲们,大家再也回不去故乡,都要给鞑子了”
“朝廷把咱们出卖了,无耻怯懦的狗官,向鞑子下跪了”
辽东大地之上,有一两百万的民众,他们背井离乡,逃到了广宁等地,虽然得到了田地,能够暂时安家。可是仇恨无时无刻不折磨着他们,随着义州兵的连续胜利,他们对回家的执念就越来越深。
有的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