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378(2 / 2)

就在这个时候,张恪亲自给崇祯写了一封奏疏。

在奏折当中,张恪开宗明义,指出流寇乃是疥癣之疾,产生流寇的根源一是天灾不断,二是官逼民变,这两条都寻常,谁都清楚。可是第三条却太有杀伤力了。

张恪提到之所以会出现大量的流寇,而且战力不弱,攻城夺县,杀戮无算。归根到底是有熟悉军务的老兵带头。

随即张恪就把宣大等地这些年空饷逃兵都给报上去了,普通士兵畏敌不战,吃不了部队的辛苦,逃回内地,又不会谋生之路,因此有的落草为寇,有的看到朝廷虚弱,就扯旗造反。正是有了这些人带头,流寇才骤然出现这么多。

这个理由太强大了,正好切中崇祯刚愎自用的性格。

崇祯哪里会相信他的治下会民不聊生,张恪这么一说,是九边将佐贪鄙无能,约束不严,兵痞逃到内地造反,才弄成了现在的局面。

总算是给了崇祯替罪羔羊。

崇祯不但不想着调张恪去对付流寇,相反,还特别下旨勉励,让张恪加快巡边脚步,把蛀虫都找出来,一个别放过皇帝陛下的愤怒不一般,安东王的手段自然不能差了。

拿到了圣旨之后,张恪将大同上下的官员全都找了过来。

简单说一句话,顺我者忠臣孝子,逆我者白莲流寇。

红果果的威胁,一点也不用客气。大同所有人马配合义州兵,落实戒严任务,把大同变成金汤固若,严查一切对外贸易,谁敢徇私舞弊,立刻斩立决。

除了硬的一手,张恪更有软的一手。

由于戒严期间百姓生活不便,特此免除一切赋税徭役,同时每家每月补贴二斤食盐。

当告示贴到各处的时候,顿时百姓就沸腾了。

头一次听说朝廷不要东西,还给大家食盐,简直太阳从西边出来。满腹怀疑的百姓到了衙门,果然不费吹灰之力,就领到了二斤白花花的食盐,安东王立刻就成了万家生佛,百姓们顶礼膜拜。

可见,百姓们对统治者的要求是多么低

“真是厉害,实在厉害。一家二斤食盐,算起了一个月不过二三十万斤,区区花费,可是一旦拿了食盐,吃人家嘴短,谁还敢说安东王的坏话,有心人再也煽动不起百姓了。”张宗衡感叹说道。

他的对面,还是那个少年郎,一面慢条斯理地泡着功夫茶,一面笑道:“爹,不只是如此,安东王最高明的就是把谁是敌人看得通透。”

张宗衡喝了一口茶,笑道:“敌我有什么不好分清的,这怎么算厉害”

“呵呵,说着容易,办起来才难。安东王在宣府的时候,先对军头下手,接着拿下熊廷弼和顾俊等人,他要夺的是兵权。如今到了大同,他没动地方的驻军,没动朝廷的官员。非是不想,而是不到时候。大同最大的敌人是那些富得流油的商人。别看他付出了一点食盐,只要查抄几个商人,就能十倍百倍的赚回来。”

少年郎笑着说道:“爹,都到了如今,您还犹豫不定吗”

张宗衡瞪大了眼睛,迟疑半晌,总算是点点头。

“唉,看来我是要上安东王的大船了。”

正在说话之间,突然外面有人急匆匆跑进来。

“大人,大事不好了。”

“哼,什么事情,值得这么慌慌张张的简直没有规矩”

管家唯唯诺诺,说道:“启禀老爷,卢象升带领人马查封了百利商号。”

“什么”

张宗衡忽地站起,事实证明,事到临头他也没法冷静。

百利商号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但是生意做得非常大,大同,乃至山西等地的食盐都是百利商号经营。

除了食盐之外,还经营木材,皮草,药草,牛马等等,生意做得非常大,而且名声远播,没听说出过什么问题。

卢象升背后就是张恪,他怎么会轻易下手,实在是百思不解。

“珍儿,你看呢”

少年郎蹙着眉头,犹豫半晌,苦笑道:“我也想不出来,不过您老最好少说话,免得惹祸上身。”

“成了,我也不是三岁孩子。”

张宗衡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是心中却加了一万倍的注意。

在手下人的簇拥之下,张宗衡急匆匆来到了百利商号。而此时商号外面已经被士兵层层包围。

“部堂大人,下官来迟了,还请大人赎罪。”

张宗衡刚刚说完,一旁有人就哭着喊道:“中丞大人,您可要给我们做主啊”

闪目看去,叫嚷的正是一个三十出头的中年人,张宗衡认识他,此人正是百利商号的东家,名叫王大宁。他平时乐善好施,修桥补路,建造学堂,不少人都尊称为王大善人。

“中丞大人,小的本本分分,从不做违法的事情,还请大人给小的作证啊。”

张宗衡脸色变了好几变,可他还牢记来时的提醒,闭口不言。

没多大一会儿,有人急匆匆跑到了卢象升的面前。

“启禀部堂,我们搜到了一百万斤食盐,还请大人定夺”

第五百五十二章造势

张宗衡一听到搜到一百多万斤食盐,下意识惊呼道:“怎么会这么多”

王大宁脸色一变,却还强撑着,哭道:“敝号经营食盐生意,多存一点食盐又有什么奇怪的,若是因此就定罪,只怕没人能服气。”

张宗衡没有主意,目光抓向了卢象升,希望这位总督大人能给个理由,说实话张宗衡也猜不透,到底是掌握了铁证,还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别看有强大的义州兵压阵,如果做事没个规矩,势必引起反弹,到时候大家面子都不好看。

看到张宗衡疑问的眼神,卢象升微微一笑。

“王大宁,一百万斤食盐,差不多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