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琉球,根本就是化外之地,蛮夷遍地,跑到那里别说当总督,就算当王爷又能如何
“去,把张恪的奏折拿来,朕要仔细看看。”
王承恩急忙答应,没有多大一会儿,把张恪的奏本找来,摆在龙书案上。
崇祯第一次仔仔细细把这份奏折看完,他默默抬起头,看着窗外,半晌无声。王承恩吓了一跳,不久前凤阳祖陵被杀了,陛下就是这个模样,别又犯病了吧
就在王承恩等得不耐烦了,崇祯总算是叹了口气。
“安东王还是公忠体国的”
依照崇祯死不认错的性子,能说出这话,已经算是很了不起了。
其实在奏疏里面,张恪的确是为了大明朝考虑的。
他仔细介绍了崔呈秀的特点,实心用事,执行能力强,不择手段,贪婪狠毒,这样的人物在大明做官肯定不合适。但是恶人自有恶人磨,不论是有众多鞑子残余的辽东,还是一片白纸的海外,都需要一个决断能力超强,能够应付那些毫无道德可言的夷人的狠辣之人,崔呈秀乃是不二人选。
接着张恪又分析了海外屯田的好处,用海外肥沃的田地,吸引难民过去,屯田开垦,将粮食再运回大明,原本可能变成流寇的难民,却成了能给大明提供粮食的顺民,对流寇乃是釜底抽薪之策。
看完了张恪的一套说辞,崇祯不由得想起了杨嗣昌的计划。
四正六隅,十面埋伏,天罗地网,好大的想法,只是如此做,能真正解决流寇吗
崇祯陷入了沉思当中,整整过去一夜,崇祯翻来覆去的烙饼,两只眼睛怎么也没有闭上过。
一直等到了第二天,他下令把内阁的几位学士叫过来。
自从崇祯朝以来,内阁人事变动频繁,很多大学士刚刚几个月就被罢免,能坐稳一两年的,就回家偷着乐去吧
如今内阁共有三个人,成基命,周廷儒,温体仁。前两位都是东林一党,只不过辈分很低,名气也不大,当杨涟,左光斗,星这些人倒了,他们自然冒了出来。至于温体仁,则是靠着阴了那位“水太冷”的钱谦益,入阁拜相,只不过他的名声不算好。
三位阁臣齐至,朱由检直接开门见山。
“三位阁老,朕昨日看了安东王所上奏疏,其中提到任命崔呈秀总督海上事务,你们以为如何”
众人面面相觑,这个事情闹了好久了,怎么皇上现在提出来了
大家摸不着头脑,索性不说话,成基命身为首辅,却不能不言。
“启奏陛下,老臣以为用人首重德行,总督一方,权柄自专,若是任用依附阉党的小人,只怕会涂炭生灵,甚至官逼民反,不得不防。”
他这番论调简单说就是德行不成,那就不行,至于德行怎么评价,听士林清议吧
崇祯以往是非常从善如流的,只是眼下他有了别的看法:“成阁老,安东王说了,这个总督的驻地在琉球,主要管理海外,对内不过是协调而已,难道如此也不行”
“陛下,老臣以为万万不可”
“为何”崇祯逼视道。
成基命深深吸了口气,吐出两个字:“祖制”
第五百八十七章奉旨南下
老朱在建立大明的时候,就颁布了十五个不征之国,朝鲜,倭国,琉球全都名列其中。经过了两百多年,地区的格局已经变化,可是老朱的规矩还是颠扑不破的祖制
当然若是天启在位,他最多装糊涂,然后让魏忠贤以他的名义下旨,什么问题都没了。可是换成了崇祯,那是万万走不过这道坎儿的。
周廷儒这时候站了起来,冲着崇祯说道:“启奏陛下,我大明仁人爱民,恩及四海,藩属之邦,无不称颂。如今安东王骤然兴起大兵,跨海征杀倭国,劳民伤财不说,还有损大明声誉,招致天下非议。臣斗胆建言,应该令安东王退兵,全力绞杀流寇,才是正途。”
周廷儒虽然是次辅,但是他的圣眷和威望都在成基命之上,至于三辅温体仁,当初廷推大学士的时候,周廷儒和温体仁就联手对付过钱谦益,算是一个战壕的朋友,入阁之后,温体仁处处听从周廷儒的安排,宛如书吏一般。
因此首辅和次辅态度一致,又有祖制的大帽子,崇祯一下子犯了踌躇。
他之所以倾向张恪的方案,有个不为人知的原因,那就是崇祯最好面子,有着极强的功利心。
从登基以来,他就以圣君自诩,可是朝局非但没有好起来,还越发糟糕,如今更是连祖陵都被烧了。
崇祯迫切需要证明自己还是个明君,什么方法最有效呢,那就是开疆拓土
哪怕是抢占几个海上的孤岛,也算是拓土有功,他就能摆脱不肖子孙的恶名了。想法虽好,可是违背祖制的风险同样极大。若是支持张恪的海外作战,再弄得内忧外患,圣君做不成。可就成了亡国的昏君了
在崇祯的心中,皇帝就应该是永远英明,什么好事情都是他的,什么坏事都是别人的。不承担皇帝的责任,却要作响皇帝的权力和威望天底下有这么便宜的事吗
大殿之中,格外的压抑,崇祯不说话,周廷儒躬身站在那里,腰都几乎断裂,额头冒出了冷汗。
几乎撑不住了。崇祯无力地摆摆手。
“你们都下去吧。”
三位大学士出来之后,冷风一吹,成基命突然打了个喷嚏。
“哎,老夫的身体是越来越差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早晚有撞不动的时候,周阁老,温阁老,以后内阁的担子还要你们挑起来啊”
“元翁太客气了。大明可离不开您啊”周廷儒嘴上客气着,可是心中颇不以为然,你个老而无用的东西早就该走了。
“元翁,温阁老。如今情形很明白,张恪有心染指海外,以我之见,无非想积蓄实力。做一个海外天子,武夫的野心可不能小觑。我们总领百官,坐在这个位置上。就要为祖宗的江山用心,万万不能纵容违背祖制的事情。”
几句话,等于是给此事定下了调子,周廷儒思忖着,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直接回到了次辅的值房,成基命和温体仁也是如此,只是温体仁回到了值房之后,立刻翻找一堆奏折,最终找到了一个红皮的折子,他面带微笑,起身就要走。可是停了下来,在值房等了两个时辰,才抱着几份无关的奏折,晃晃悠悠向着乾清宫而去。
崇祯勤政,每逢重要的奏本,内阁都要直接报告,大家对温体仁的举动没有什么怀疑,他一路到了乾清宫,通报了值班的太监,不多时,崇祯传旨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