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425(2 / 2)

张恪这些年借着心学的名义,推广新思想,可是真正当他当了皇帝,大家都没有把握,他能不能像自己宣扬的那样,毕竟权力太诱人了。

直到今天,大家彻底放心了,张恪不光做到了他的承诺,而且还大大超出了。作为帝师的洪敷敎,拉着张恪的手,久久不愿意松开。

“永贞,为师高兴,太高兴了”

这一夜注定是不眠,张恪召集了所有亲信部下,还包括周廷儒,钱谦益,阮大铖更投降官吏,毕竟他们在中枢日久,很熟悉官僚体系的运作。

张恪和众人不停争论,最终确定下了政治架构。

“护国”总揽一切大权,其下设置内阁,改首辅为首相,内阁成员五到七名,辅佐护国,总领百官。

与内阁平级,设置枢密院,总掌军队招募,训练,将领选拔,升迁,对外作战。提升都察院为御史台,总揽监督百官,审核政令之权。

在内阁之下,将原有六部改组,新设置民政、财政、农林、贸易、治安、军备、营造、法务、教育、卫生、组织等部。

凡是重大事务,由内阁召集,各部参加,共同会商拟定,若事关重大,则需要召集御史台和枢密院,召开御前会议确定。

在地方上,总督和巡抚作为常设官,总督主管军事,巡抚管民政,按照内阁六部的架构,设置地方官僚体系,原有的三司全都废除。

张恪的设想刚一提出,在场众人就一片哗然,尤其是洪敷敎,脑袋晃得像是拨浪鼓。

“永贞,这可不行,老夫绝不同意按照你的做法,天下的官吏至少增加十倍以上,光是京城各部,就要成倍增加。如此众多的官吏不事生产,全靠百姓供养,谈何轻徭薄赋。宋朝冗官虚耗钱粮,大明藩王遍地,殷鉴不远啊”

洪敷敎刚刚说完,倒是沈岳不以为然。

“洪老大人,您说的固然不错,可是我不禁要问,大明朝轻徭薄赋,难道百姓就安居乐业了吗设置百官,不只是享受百姓的供养,还要为百姓做事情。陛下新的官制简单明了,各部负责一摊,汇总内阁,内阁之上是御前会议,层层负责,权力明晰,比起大明,简直天上地下。百官尽责,消耗一些赋税如何”

“哼”洪敷敎哼了一声,还是不同意,

张恪笑道:“恩师,我除了设计官制之外,还要确定一个原则,那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凡是政令,经过充分讨论之后,由内阁表决。今天两派不妨就争论一番,然后大家举手表决。”

张恪说完之后,朱庆斌就抢先发言,他也是力挺张恪的新官制。

“洪老大人,如今的天下和以前不同了,商业繁荣,税收复杂,军队扩张,对内对外,要处置的事情众多,光是原有的六部根本不够,不能为了一个轻徭薄赋的名声,就把该做的使命给放弃了。把眼睛捂上不看,问题还在那里,我们不能自欺欺人”

他这番话立刻引爆了讨论,各方都加入进来,就连乔福他们都根据自身经历,谈了看法,一直闹到了天明,大家脸红脖子粗,口干舌燥,最后张恪祭出了表决的提议。

支持的人纷纷举起了手,在清点之后,一共二十二票支持,十二票反对,钱谦益和阮大铖两个滑头放弃了。

第一条表决通过的法案就这样诞生了。当众人从会议室走出来,东方天空一片红霞,太阳从地平线以下一跃而出,大地沐浴在朝阳之下,每个人身上都镀上了一层金色。

“不一样了,真的不一样了士大夫与君王共治天下,圣贤的理想,终于实现了”

洪敷敎丝毫没有因为表决失败而气馁,相反老头子精神抖擞,摩拳擦掌,想要大干一场。经过连日商讨,官制确定下来,第一届的内阁人选也敲定了。

首相落在了王化贞身上,李之藻和洪敷敎同时入阁,此外还有崔呈秀,熊辉,王多闻和张宗衡,七位辅政大学士。御史台落到了杨廷筠手里,枢密院则是有卢象升执掌。

其余各部尚书都是择优录用,一时间新朝是人才济济,气象一新。

至于很多属官暂时空缺,就要等到恩科之后,招录新人充实其中。

改革在进行,有些人也必须处置,新成立的御史台和法务部联合查办了京城暴乱的案子,很快给出了官方结论。

崇祯皇帝顺天应人,主动交出皇位,理应嘉奖。无奈一些落魄贵族,失意官僚,加上对新朝不满的士绅豪强,勾结起来,囚禁崇祯皇帝,致使他命丧深宫。冒名顶替,刺杀护国,残害公卿百姓,焚毁京城房屋无数,数万军民因此丧命,罪恶滔天,罄竹难书

经过御前会议决定,首犯徐弘基和袁崇焕,全部凌迟,其余二十余名官吏宦官腰斩,砍头的足有数百人之多。

事实上徐弘基在行刑之前已经病死,享受千刀万剐的只有袁崇焕一人,而且也成为史料记载的最后一人也算是达到了他名标青史的愿望。

第六百二十五章太子的决断

虽然拿下了京城,并且站稳了脚跟,但是距离掌控庞大的帝国,还有遥远的距离。张恪控制的区域除了原有的地盘之外,只是增加了北直隶,还有河南,山西等地,算起来差不多黄河流域都被囊括其中。

就算这些落入手中的区域,还有大量的流寇山贼,地方豪强存在,基本上都是权力真空,急需补充。

经过首相王化贞等人的商讨,确定了齐头并进的方针。首先由军队铲平地方势力,同时派遣新官吏,重建全新的地方行政体系。

张恪选用的高官人品或许参差不齐,但是本事能力都是顶尖儿的,尤其是新朝草创,大家有着共同的利益,全都同心同德,做出来的计划十分完美,张恪也没有什么可以修改的,他看过之后,只是增加了一条。

“凡是掌控的区域,按照士农工商兵学僧道,各个行业选派德高望重的人物,每省三到五百名,一同进京。”

大家都不明白张恪这是什么意思,唯有崔呈秀眨眨眼睛,笑道:“陛下圣明,登基大典就该隆重一些,理应请这些人观礼。我看把那些属国的国王都叫过来,让他们看看中华雄风,天朝上国又回来了”

不愧是当过海外的总督,崔呈秀的国际视野是一等一的,什么时候都不忘了宣示天威。可是张恪却摇摇头,显然他没有猜对。

“我让这些人进京,是让他们一同参与拟定中华宪章,作为帝国的最高法律,包括我在内,也必须遵守法律规定,在法制的范围内管理事务。”

张恪早就宣誓要做一个不同的帝王,不听天命,听在大家的耳朵里。只当是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