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335(2 / 2)

屋子里面的人虽然或者是低品的官员升下来,或者是久不在官场之上的老臣,但是几千年的官场文化沉淀可是骨子里面的东西,大家虽然是在那里争论,可都看着皇帝和陆炳几个人的脸色。他们可是知道,陆炳和周林,包括公公才是此时真正的亲信之臣,他们没有发表意见的时候,自己不要把话说死。

所以书房里面的大臣虽然是在争论,可是说话言辞都是很有分寸,点到极致,陆炳这几年被关在府中,早就是磨练出来了沉稳性情,也知道言多必失的道理,在那里只是沉静着不出声。

监总管,也是小心翼翼的习惯了,也在那里不作声。反倒是京卫提督周林有些忍不住了,他到京师之后,虽然是贵为京卫提督,总管京师兵马。

但是接下来就马上是东党文官们把持朝政的时候,文官们都是知道周林是皇帝的亲信,又是出身陕西边镇的武官,和西党的关系很近,这些人处处打压周林,京师的武官大多是勋贵出身,对于兴献王府的武官周林也颇为的瞧不起,更是混不到一个圈子里面去,所以周林这么多年,经历这种争论还是第一次。

听着文官们那边说着颇为让人气闷的话语,翻来覆去的却只是为了是不是收税,听得他越来越烦闷,终于是忍不住开口说道:

“陛下,诸位大人,财赋之事咱是外行,不过却知道一个道理,这打仗作战的事情,凡是先动手的都要占上风,眼下关外和塞外虽然是安静,但谁知道对方什么时候会有举动,别是那边动起手来,咱们这边还在收税。”

周林一说话屋子里面就安静了下来,这些文臣们一边是听着周林说话,另一边都是拿眼睛瞧着皇帝的神色。

嘉靖皇帝心里面也是为难,知道现在虽然是各地的官员都表示了归顺臣服,但是这些虚言说明不了什么,那名老成持重的尚书说的也是在理,突然的收从前的税赋,怕是刚刚稳定的局势真的就这么动荡起来。

不过周林的一番话却更是让他猛醒了过来,商人们的动荡算什么,太祖朱元璋定鼎的时候,一样是把江南的富商们杀头破家,历代的皇帝都是会商人们不客气,动荡算什么,北方的威胁一天不清楚,这江山做的就不稳定,何况在关外塞外的这股力量,还是一支把和大明纠缠了一百多年的蒙元鞑虏打的消失的势力,怎么能不小心。

皇帝终于是开口,作出了判断:

“这税要收,要加,要追”

正文第五百二十六章税监

字数:3235

臣们变幻观点,所用的时间很快,既然皇帝都已经是的政策,方才还为到底是收还是不收争吵的人们论点迅速的变得一致起来,大家纷纷的开口说现在草原上的危险迫在眉睫,所以先凑齐军费整顿士兵才是正事。

税在文官执政的时候,可是油水最大的差事,上下其手的机会极多,既然是定下来要去收税,加税,那么谁来负责这个呢,书房里面的几位尚书彼此交换了一下眼神,谁都没有说话,不过却都是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垂涎。

不管从前这些人如何的受到东党官员的打压,川陕四省的农业如何受到东边工商的侵害,他们上台了之后,所想到的不是什么振兴家乡,或者是让家乡的工商兴起,扶持家乡的农产。

想的都是很直接的事情捞钱,有了捞钱的机会,大家都是摩拳擦掌的准备动手,这可不是客气的时候。而且文官把持朝政的时候,收税的权力被户部牢牢的把握在手中,实实在在的做到了把持天下钱粮。

户部尚书心里面高兴到天上去了,心想这才上任没有几天,天上就掉下来这么个金山,心里面已经是开始盘算如何的捞钱了,周围的那些大臣们心里面都是想着,如何在这个大肥肉上给自己捞上一份。

在这个书房里面,几乎是能听见吞咽口水的声音,坐在座位上的这些大臣的表情眼神,都是全部的落在了嘉靖皇帝的眼中,服用丹药,人变得很是敏感易怒,皇帝这么多年的隐忍,本来就是对周围特别的敏感,更不要说这些政坛新人们的脸上表情了。

皇帝的心里面禁不住是厌恶非常,不过治理国家,显然不能只是倚靠太监和武官,这些文官们的存在也是必须地。国家机器必须的有这些人才能顺畅的运转,朝廷中的官员本身就是以北三省和南方的居多,这次的清洗对象大部分都是东党的官员,因为他们在官员队伍里面比例太大,现在各个衙门已经是出现了缺额的现象,大明的官场向来是人浮于事,臃肿不堪。此时居然是缺人当真是天下奇闻。

厌恶归厌恶,既然是还需要他们,皇帝也不会这时候当面地翻脸。嘉靖微笑着说道:

“各位臣工都是新近赴任,手上的事情千头万绪,税赋之事。朕自有安排。”

在座的那些大臣们心里面都是纳闷,不过也不好明着问出来,只是现在地皇帝可不是几个月前,文臣们可以借着什么“垂拱之君,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之类的话语把皇帝架起来。若是有疑问,呆在天牢里面从前的上司和同僚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小三”

皇帝轻喝了一声,侍立在边上的公公连忙地朝前走了一步,嘉靖皇帝脸带着笑意,开口说道:

“东厂重建,正是需要用人的地方的。你选调信得过的人手,去各地纠察税赋吧,陆炳的衙门也要抽调人手协助”

被皇帝点名授命,公公和陆炳都是连忙的施礼领旨,公公不是什么有城府地人,领旨的时候,脸上已经是喜形于色,谁都能看得出来他高兴的要命。太监去各地收税这倒也不是什么特例。

税监的名声在正德年间就已经是臭不可闻。东厂派出的太监到大明富裕的府县,监视税赋的收取情况,这些宦官手段狠辣,刻薄非常,各地的官员和商户都是苦不堪言,从前地司礼监秉笔大太监还是黄锦的时候,税监的制度还是维持着,不过那时候真正可以收上来税赋的产业基本上